在北京,这个艺术家把“光”搬进了展厅| art - 广角艺术|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
但人类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中。
——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
1
如果“光”有形,会是什么样子
近年,国际艺术界掀起了一股“杰罗夫斯基艺术热潮”。作为战后欧洲最杰出的抽象艺术家之一,其艺术的独特性使他成为了人们心目中二十世纪的代表人物——他浸润于过往的传统,从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自由之路。
去年在罗斯科博物馆的个展“斯特凡·杰罗夫斯基:至此永恒”中,与马克·罗斯科的作品并置。他的作品更被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美术馆展览与收藏。
1990 年,Stefan Gierowski 在华沙的工作室
照片由 Erazm Ciołek拍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30年的冷战,正值杰罗夫斯基的童年与青年,历史与现实的记忆与纠结给带他深刻的影响。1946年,人类见证了第一张云层外拍摄的地球弧线照片的诞生;11年后的1957年,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成为了首个进入太空的人类。
当时有很多抽象艺术家都和杰罗夫斯基一样对太空着迷,其中便包括卢西奥·丰塔纳、萧勤——这也让太空成为了战后欧洲抽象艺术语言发展的重要线索之一。
彼时杰罗夫斯基笔下的那些抽象构图,在被情感支配的同时,逐渐开启对光线、空间和运动等问题探索。
《画作CVI 》 1961年 60 × 80厘米 布面油彩
《画作 CLXVII》 1962年 60 × 50厘米 布面油彩
随之而来是他在绘画上开始表现出对几何结构的倾向,使用简化的语言,借由色彩的描绘暗示某种空间秩序。色彩被排列成不同色调和亮度的条纹,光的注入带来张力。70年后,杰罗夫斯基完全通过颜色梯度来组织画布,此后,艺术家的情感色彩更为主观与突出,甚至是以更为精神性的方式表达。
《画作CCLXVI》 1971年 100.2 × 74.7厘米 布面油彩
《画作CCCXCVIII》 1977年 119 × 100厘米 布面油彩
《画作CDXXXIII》 1979年 4 部分: 100 × 81 厘米/每部分 布面油彩
在被观测和感知的宏大宇宙中,杰罗夫斯基的创作形成了一种穿透时间和现实的光芒塑造。对他而言,“光”不仅仅是绘画创作中必需的一种工具,更是其作品的主题——“光”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也是形而上学意义上的,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更关乎我们的灵魂。光生万物,艺术家以独特的视角讲述着自己的宇宙故事。
杰罗夫斯基的家及工作室
或许不为人所熟知的是,杰罗夫斯基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他的家庭藏书中很多是中国的哲学、文化和艺术。物理学家沃伊切赫·迪巴尔斯基回忆到,“空虚是祖父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例如,在2011年的一次展览中,他思考绘画的空虚是否是一种排除物理意义上空虚的事实。祖父那时也让我给他发物理学上的真空定义,这个定义与他的反思一起被列入了目录……”
赵孟頫《双松平远图卷》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诚如杰罗夫斯基所欣赏的中国画的留白境界,在他看来这些空白也是整幅画作中极其有效的部分。此外,中国画艺术最独特的优势在于诗、书、画的紧密结合,从而使作品与观念始终相伴。他在笔记中曾写下“空意味着一切”,在他的诸多作品中可以看到艺术家以最少的介入完成一幅作品。中国艺术中蕴藏的哲思一方面使他着迷,另一方面又肯定了他已形成的艺术观念。
《画作DXXI》 1984年 200 × 130厘米 布面油彩
《画作DCXIV》 1990年 200 × 135厘米 布面油彩
杰罗夫斯基的画作给艺术家朱金石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作为波兰早期现代主义画家继承了东欧构成主义美学,1964完成的《画作 180》具有划时代意义,这个由六幅1米X1米的作品系列不在于美学意义上的成就,而是展现了前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叛逆精神与自由主义思想……”
《画作DCCLXI 》 2000年 150 × 150厘米 布面油彩
《画作DCCXCV》 2002年 200 × 135厘米 布面油彩
《画作DCCCXVI》 2005年 100 × 73厘米 布面油彩
初次见到杰洛夫斯基的抽象作品的艺术家谭平表示:“他是以光作为母题,将冰冷的结构赋予温暖的希望,以亮丽的光、无垠的宇宙、冥想的虚空、个人的欲望而呈现独特的风格与面貌。”
敲你能敲响的钟
别去想给出什么完美的东西
万物皆有裂缝
那才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莱昂纳德·科恩《赞歌》
2
眼前的不是抽象,是艺术家的光生万物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正在展出的 “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斯特凡·杰罗夫斯基的艺术(1925-2022)”,是艺术家在2022年去世后在中国的首个回顾展。
“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斯特凡·杰罗夫斯基的艺术(1925-2022)”
展览现场
展览主题“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取自歌手莱昂纳德·科恩(Leonard Cohen)的曲目《颂歌》(Anthem)。展览深入探讨了杰罗夫斯基艺术中“光”的多重意义——从科学意义上的光,到精神意义上的光,再到作为绘画必要组成部分的光,以此回应杰罗夫斯基关于“光生万物”的表达。
“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斯特凡·杰罗夫斯基的艺术(1925-2022)”
展览现场
由菲利普·多德(Philip Dodd)进行策展,他精心挑选了涵盖了艺术家生涯的27件重要作品,通过三个部分探讨了相关议题:第一部分探讨了罗杰夫斯基的艺术与太空、科学及光的关系;第二部分主要关于精神与虚空;第三部分则是探讨光与色。
多德强调,“从太空中想象并观察地球代表了一种看待人类世界及其宇宙定位的全新视角。在认真审视杰罗夫斯基五十年代晚期/六十年代早期的宇宙主题画作时,我们很难忽略其‘太空’背景。虽然我并不想给杰罗夫斯基或其他人冠上‘太空艺术家’的名号,但他们的作品确乎在探索某种‘外太空的内在维度’。”
《画作CXI 》 1961年 134.5 × 135厘米 布面油彩
当人们步入展厅,率先被杰罗夫斯基1961年的《画作CXI》吸引,极具抽象感的画面使人联想到什么?是关于地球,还是基于对佛教的认识而想到了万物循环往复,抑或是人类大脑的结构等等……不如对这件作品进行一种太空绘画的解读,也可视作是关于人们内心的描绘,尤其是从黄色过渡到绿色的颜色转变。
《画作XCVII》 1961年 135 × 99.5厘米 布面油彩
《画作XCVII》中的线条,既像一艘宇宙飞船向着太空深处航行,也像每个人在尝试变成更好的自我……多德强调,“杰罗夫斯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把这些物理的和形而上学的,肉体的和精神的,在他的画作中结合起来。”
“当下发生的一切将改变过往的历史”,诺奖得主、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如是说。展览提供了观看和审视杰罗夫斯基的另一视角,由此邀请观众开启一段充满遐思的太空艺术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