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武谈中国水墨画的发展
《老人与牛之一》145cm×145cm 纸本设色 2011年
1967年 全家福
1971年 少年时代
《又是一年春草绿》 160cm×200cm 纸本水墨 1988年
1993年 袁武在中央美院读研时
《和平鸽》310cm×145cm 纸本设色 2015年
《在朱耷山水上耕种》400×165cm×3 纸本水墨 2024年
2023.8.7
于开往加勒比海的“海洋绿洲号”上
袁武
卖画记
1991年,我结识了日本书法家北村白霞先生,并被邀请赴日本举办书画联展。同年4月,在樱花盛开的季节我去了日本。我们的展览在东京银座的越后屋美术馆展出(其实就是一个小画廊)。共展出作品28件,多为小幅画作,最大的4尺对开。作品的形式是:在我的画作上北村先生写上书法,由日本锦缎托裱后镶嵌在精致木框中。
展览一周全部作品都被订购,每幅售价为15万日元至30万日元不等。这次我并没有拿到现钱,除去往返和在日本吃住行费用,我还买了一些物件:一个美能达相机及一个100至200的长焦镜头,一本精装的《怀斯画集》和《竹林西凤》平装画册,还有包括荒木经惟在内的三本摄影集,又买了一件时髦的日本风衣并给家人买了礼物。第一次走出国门,从东北的小城市闯入东京这座大都市,极度兴奋,大开眼界!时至今日还记着在日本那些天的感受和心情。当然也有遗憾:看到北村先生把我画面当衬景写上去的粗大的毛笔字就心里微痛⋯⋯但是,那时我没有名气,也没有钱,一切皆可忍,因为这样的机会是难得的。之后的1992年、1993年我们又作了两次这样的展览。其中还有一次是参加“第二届TIAS东京艺博会”,当时看到北村先生寄来的博览会宣传资料,我还不能理解,这样的大空间被隔断成一个个小展位,像菜市场卖菜的摊位很不雅观。但这两次我都没有去日本,因为1992年我已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而1993年我开始读研究生了。另一个原因就是我不想把卖画的钱都消费在往返日本的过程中。记得两次展览我得日元60万。我在央美读研时档案和工资关系都迁到中央美院了,原单位不再给我开工资,而央美每月只发给我100多元钱,不知这是什么级别的工资。所以那几年我的北京生活及给在东北的父母、妻女生活补贴就全靠这日本展的收入维系着。
不管怎么说,日本的北村白露先生和台湾的李荣东先生,让我衣食无忧地度过了九十年代,并完成了从塞外东北闯入山海关的艰难迁徙,从地方画家转型成为北京画家(相当于全国画家了)。
1995年夏,我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被特招入伍到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刚入部队人生地不熟,因为成了“军旅画家”也远离了“地方社会”。有两年多我成了孤家寡人没有人理会。
1997年5月的某一天,我接到一个陌生电话,打电话的自称是山东青州的张鸿君,想请我去青州走一趟,让我多带一些小品画,说可以卖800元一幅(4尺斗方),含他的佣金。我说我现在没有小品画,另外800元也太便宜了。他说:你现在还不是副教授,而且也没有多少知名度,先是这个价等慢慢再涨价,还说没有画先过去,现场画也可以。就这样我开始了卖画“走穴”的第一次试水。只身一人坐火车去我从来没听说的小城:山东青州,而且竟然是后半夜两点到站。当时既有冒险的担忧又有挣钱的急切。临出发前我将张鸿君的电话交给了一个朋友,说如果两天我没有音信,就报案去青州找这个人破案!凌晨两点我在青州站下车,因为是过路车,所以只有我一个人下来了,黑暗沉静的小站连个检票员都没有。在我正不知东南西北的踌躇中,听到空中有人在问:是袁武老师吗?此时我才发现在头顶的天桥上站着两个人,微光的夜空将俩人衬成暗灰的剪影,都是瘦长却是一高一低,这是帮我挣到第一笔山东人民钱的张鸿君和李洪义二君⋯⋯两位用一辆很破的面包车带我去了一个招待所,并吩咐我快睡一觉,早上要起来画画,因为我一幅画也没带来,并说他们在隔壁也有房间。早饭后我开始画第一笔订单,是四尺整纸对开竖裁的四条屏。本来是二分之一对开,但李洪义却将纸裁成三分之二开,使每条屏宽了许多。初次经历这样的事,没有经验也不懂规矩,只能由人摆布。一上午完成了李清照、苏轼、李白、陆游四条屏。
午饭后又有订单来了,仍然是上午尺寸的四条屏,我说好!再画另外的四个古人,他们说不行还得画这四个人,因价格一样画别的样怕买主挑选比较。我说还画这四位,但把构图和背景变一下,他们说也不行,构图背景也不能变,否则没法平衡每个藏家的要求。就这样第一次来青州呆了四天,竟然画了9套四条屏,令我不安和糟心的是留下这么多相同的四条屏。后来书画市场火爆时,这些四条屏接二连三地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大小拍卖现场,不知内情的人一定在疑惑,这一套四条屏在反复拍卖是为个啥?而令我尴尬的是好像我只会画这一个样式的四条屏。不管怎样,第一趟青州行我挣了两万三千元。回北京后我马上买了一台日本原装电视机,当这台号称“火箭炮”的电视抬进我的独身宿舍里时显得是那么豪华气派!兴奋之时也有囧事,青州李洪义打来电话说,抽成时算错账了多给了我三千元,让我再寄回去。幸亏我的电视机花了一万八千元,否则我还没钱退了呢。90年代末那几年,青州成了我的大“作坊”,隔段时间就走一趟。那时的山东青州作为书画市场的重镇还没有后来那么名声大振,当然,我也没有后来的“小有名气”。可以说,我和青州一起成长。一次次的青州行,使我结交了许多朋友,左景岳先生、刘杰先先、邵春萍先生都是我的重要藏家和我画作市场的推手。我也顺势从青州行发展至潍坊行、烟台行、威海行、东营行、日照行,后来还至河南行、深圳行,在深圳还有了专门经营我画作的罗晖先生。几年间我就发展成了小康。想想初级阶段的那些小品画多为粗糙应酬的。记得画一幅小老头手里捏个酒杯抬头望天,另一幅也是这个小老头再捏着酒杯望地,再一幅捏着酒杯偏头望菊花,所题的款就是《李白醉酒图》。也有时会画一个戴着学仕㡌的小老头,仰脸向天空挥舞长袖,或侧脸向右边挥舞长䄂,要不然就侧脸向左边挥舞长䄂,最后款都是《东坡邀月图》。当时不觉得什么,可是十几年过去后,再从藏家那看到这类画时很不好意思,我都会费上九牛二虎的力气改补这些画,或者干脆撕掉,再给人家重画一幅方才心安。想想这财富积累的初始阶段也太那个了⋯⋯
在画行货的日子里,不仅画技在成熟,价格在提高,题材也在开拓。从画苏轼、李清照、李白、屈原增加了钟馗、老子、庄子、孔子;从斗方、四尺整纸、六尺整纸的小品画到八尺纸的《紫气东来》和丈二纸的《观沧海》等大幅创作,因为这两个题材受欢迎,曾反复画过多件。记得在东营,一个老板订了三幅130cm×160cm的《观沧海》,每幅4万元,在当时算是很大的订单了。
学艺术不是解方程式
文/袁武
速写要练宽、练深、练活
学生要想提高造型、画面组织能力必须坚持画速写,要多画、长期画,带着思考、带着问题意识去画。速写不仅是收集素材、训练造型能力的手段,而且还要让学生理解用速写寻找艺术语言,需避免面面俱到,要解决主次、开合、互相穿插关系。场面速写要解决画面中多人组合的问题,以及训练环境与人物之间的关系。速写不只是练习基本造型问题,还要练习整体把握画面组织能力。以线来刻画描画对象和场面,感受中国画特有的散点透视美感。从照抄模特的局限中跳出来,克服油滑的习气。练习速写的时候要练宽、练深、练活。
宽是什么?表现力。不能说只会画老人,只会画破屋子,脸上没褶的年轻人就躲着不画,挺直平整的房子就绕开不画。所谓的练深,就是对物象的理解,要复杂的东西简单画、简单的东西复杂画,要概括和强化并用。艺术表现不能单靠技法解决,还需要一些主观感觉,只有这样,才会发现几个画家画同一个模特,都会画出不同的艺术形象。练活,就是绘画表现的应变能力。
写生是把米做成饭的过程
教学中看到许多学生停留在临摹照片的写实阶段,硬搬照抄现实照片中的人物形象,缺乏美感,更谈不上艺术生动性和张力。人物写生除了写实和写意,还应有主观绘画、趣味写生、强化和概括,不仅要减少卖弄技巧,而且要用最诚实的手法捕捉朴素的形象。写生是画者与模特之间产生出来的一个“孩子”,写生既要尊重模特但绝不能照抄模特、拘泥于模特,要与模特之间保持一种距离感。写生不是为模特画像,而是绘制一幅有趣的人物肖像画,是把米做成饭的过程。在模特身上找到特有的元素,强化放大这种元素,使之像模特,但又不是模特。物理造型不同于艺术造型,写生应是一幅有画味、有笔墨、有想法的绘画。从不同角度观察,离近看、仔细看、看清楚想明白再落笔,而非看一眼画一笔,不要编造、不要大概其、不要概念化。水墨写生前可以先画不同角度速写,充分感受、分析模特身上独有的气质。不建议学生写生时以木炭起稿,要训练用毛笔直接获取生动、用笔松活的画面,更准确训练用线造型。难点在于用笔墨画出有趣的形,是求像的过程,而不是刻意追求准的过程。找准感觉稳、准、狠地去画,同时注意疏密、虚实、松紧,要有中国画特有的线和设色,避免画成素描明暗光影着色。写生不一定要快,要思考、要带着想法去画。
创作不是为了参展
关于创作,学生们目前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绘画基础,但创作经验并不丰富,总在以常见的形式和类似构图进行创作,从众跟风、千篇一律的内容层出不穷。造成这种原因是学生创作思考方向和出发点单一,盲目跟从效仿,沉没在参赛投稿群体中难以找到自我。忽视自己的感受与生存现状,过多考虑社会热点现象与新闻题材,画自己不熟悉的内容,导致空洞乏味、缺乏感染力。
现实主义不是写实主义,是表现生活本质和人性,现实主义最大的功能是批判现实,揭示社会弊病,着眼于弱势群体。创作带有自己态度的现实题材作品,要去除“甜、俗、腻”等符号特征。我告诉学生们创作须遵守三原则:画自己熟悉的题材、画感动自己的内容、画能驾驭的内容。不能仅为参展和评分而画,要为自己画画。真正的现实主义需要经过内心严肃思考,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出发,在作品中寄托自己的心愿和情感。明确的构思诞生后,需要勾画很多构图小稿,比例、位置、大小不同的构图稿,在构图阶段需要反复打磨思考,考虑开合、分散、疏密。用两周左右的时间思考一幅创作如何化散为整,解决散、花的问题,远交近攻,制造冲突对比,不要从众,要另辟蹊径,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回看艺术史,每一位大师创造的艺术高度犹如每一座隆起的高山,诞生即标记着结束,后来者需要创造寻找新的形式和表达,不用循规蹈矩再踏别人已经创作过的形式题材。做自己、画自己,在画中寻找自我,重复自己坚持的事,执着往极致去做。
风格是探索实践后自然形成
关于风格,风格是自然形成的,风格与习惯、性格与环境有关,每个学生成长生活的地方都不一样,不同的成长经历直接影响每个人不同的画面风格。但长期以来,学生们在潮流中迷失自我,跟风效仿,东搬西挪,处于彷徨失措状。每一个学生在进修伊始应放下自己过去的经验,轻装前进,认真听取吸纳导师的教导。我不建议学生临摹学习我的画风和技法,在屋子里搭房子能有多高?建议学生向古人和经典学习,学习不设局限,在真正感人的艺术面前吸收养分,在生活中刻苦练习积累,自然而然产生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